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王丽娟 庄伟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宪法,绿色发展不断从理念上升为制度和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并不断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加强。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湾区更需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不断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绿色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既是一场文明的变革,又是现代化的革命,还是科技和产业的革命,更是治理和空间的革命。当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进入21世纪,由绿色发展观引导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取代前三次工业革命的“黑色发展模式”成为全球主流趋势。以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等。这些概念的提出、发展与完善反映出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促进发展绿色产业发展也逐步成为许多国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全球共识。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中“绿色经济”一词首次出现,但规范的定义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种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又能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践普遍将绿色经济理解为,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内容,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推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兼得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增长概念正式提出于2005年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的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文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绿色增长给出了更具代表性的界定:能够确保自然资产持续提供人类福祉所需资源和环境服务的经济增长,此过程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推动创新来实现。
绿色发展理念同样是由联合国提出并广受世界各国响应。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发起了“全球绿色新政”倡议,倡导各国应着眼长远制定经济刺激计划,以提升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领导力。绿色发展理念既有深刻的理论意蕴,更具鲜明的实践指向,我国学者从学科背景出发对绿色发展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阐释。胡鞍钢认为绿色发展是更具包容性的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秦书生等认为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以实现能耗物耗降低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王海芹基于中国绿色发展政策的阶段性观察得出与胡鞍钢相似的观点,认为绿色发展模式脱胎于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追求更加高效、清洁、可持续和全面的经济发展,协调性、系统性和全球性是其三大特征,绿色发展成果应惠及于民。
七星岩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与共同的期盼。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倡导“天人合一”,彰显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是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积极参与者、重大贡献者和前沿引领者。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屋建瓴、深刻论述和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生态观,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问题,更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是我国解决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谋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
绿色发展演绎“最美好的中国奇迹”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由广东省9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大湾区的珠三角城市群也是我国率先遭遇发展与保护深层矛盾的地区,为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探路成为大湾区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湾区三地不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领跑者。
聚力创新绿色技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科技成果产出质量高、转化市场空间广、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广深科技(000021)创新走廊在打造“一廊联动十核驱动”的创新高地基础上,进一步将范围延伸至香港,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加快,整体创新及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其中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湾区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已集聚了民用核能、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天然气利用、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清洁能源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以国内节能环保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的省份分布为标准,珠三角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大湾区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速完善经济手段,激发市场主体履行责任。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市场机制相对完善、金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经济手段,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排放交易和碳市场建设工作,已建立起系统完备、公开透明、运行高效、全国领先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12月9日,广碳所累计成交配额超2亿吨,总成交金额超55亿元,碳配额现货年交易量不仅领先全国更居世界前列。碳市场建设在激励企业主动减排,有效降低减排成本,激发技术进步等方面成效显著。根据《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广东将进一步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加强广东碳市场与国际碳交易机制间的政策协调。广东省还先后推出了碳排放权抵押、碳配额回收交易、碳配额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产品,加快研发碳掉期、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
持续推进合作交流,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环境协同治理方面由来已久,1998年,粤港澳就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了大湾区环境保护协调机制雏形。大湾区三地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包括《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等政策文件,广东编制实施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粤港澳三地在共同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重点跨界流域水质环境改善、建立跨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制定区域环境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湾区已率先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环境监控网络,包括建成全国首个覆盖200多项监测指标的大气超级监测站及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珠三角地区水质实时监控网基本覆盖区域所有饮用水源地、重点河流交界断面、重点湖库等主要水体,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统计分析、汇总上报等工作。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进程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不断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香港各类环境NGO组织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活动类型多样,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通过贯彻落实环保公众参与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体系、鼓励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并向其购买社会服务等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形成绿色自觉行为。同时,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鼓励和保障公众能够参与到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管理的全过程。广东在全国首创的碳普惠制就是更好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实践,这不仅是低碳权益惠及广大民众的具体表现,更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一项制度创新。
以绿美引领生态建设擘画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实现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任务,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垂范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加强宏观性、战略性研究和顶层规划设计,落地落实落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扭住碳排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碳达峰行动,坚决将碳达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支持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率先达峰,实施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巩固拓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阶段性成果,努力推进大湾区整体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群。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为载体,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高地,持续在低碳示范、环境保护、绿色金融等方面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暖阳桃花惹人醉 谢冠瑜 / 摄
深入推进绿美湾区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区。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将绿美生态建设作为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牵引,全面提速绿美湾区建设步伐。接下来,仍需以打造生态环境品质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为目标深入推进绿美湾区生态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绿美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一体化建立与城市群相匹配的绿美生态新格局、新空间,进一步畅通绿美湾区生态产品的有效转化渠道,激发全社会广泛参与绿美湾区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深化开展三地协同治理合作,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未来,大湾区仍需在强化协同治理中促进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迈向世界级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同机制,包括目标、政策、标准等的协同,提高政策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协同性。进一步完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包括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共享、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合作,推动三地在环境质量、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等方面的一致化建设,推动三地政府签订区际冲突法协议或联合环境协定,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建立完善动态评价机制,包括规范数据统计口径、建立评价规则、开展第三方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等。(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