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作者:李骏(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土文化饱含着农耕文化基因和民俗记忆,是中国乡村的灵魂和血脉。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建设一个根植于广袤田间、承载乡愁记忆、展示地方特色、传承乡土文化的公共空间和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浙江、山东和吉林成为全国乡村博物馆的试点省份,截至2023年底,浙江建成数量最多,有692家。乡村博物馆建设初期主要用来展示民俗风情,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守护乡村根脉,后来慢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乡村博物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运营状况不佳,与乡村居民生产生活联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乡村博物馆是汇聚乡村特色,塑造乡村品牌,推动乡村共富的有效抓手。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滋养乡村发展,让农民既能富脑袋、又能富口袋呢?
首先,要讲好乡愁故事。乡村博物馆要扎根当地,通过深入挖掘特色元素,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主题,让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让群众看得懂、有触动、有体验,人文体验效果不断提升,形成地域品牌,建成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家园。要鼓励当地百姓参加博物馆建设,成为志愿者和讲解员,讲好乡村故事,增强地域凝聚力。
其次,要打通乡村“经络”。通过建设乡村博物馆来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打通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经络”,提高乡村活力。把同一地域内乡村博物馆串点成线,让乡村在地文化体验形成优质联动,开发周边产业,与教育、旅游、文创等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乡土文化与乡村产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提高地域品牌价值。
最后,要厚植共富沃土。乡村博物馆要将乡村的历史文脉唤醒、打通,厚植共富沃土,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围绕农业文化遗产、非遗技艺、乡村民俗、地域风情等特定的主题,用特色化、精细化的内容来吸引公众、传承文化。乡村博物馆在保留历史风貌底色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引进一大批时尚的会展、节庆和文创产业等新型业态,推出一些春耕、丰收等特色农业节庆活动,打开以优秀农耕文化引领农民共富的通道。
逐步推动乡村博物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让灿烂的农耕文化站在新的起点上,赋予乡村发展新的力量,让老人找回记忆里的乡愁,年轻人感受乡村的时尚潮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打造出“乡村博物馆+”的新型发展模式,有助于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助力乡村走出一条以文润富、以文促富的新路子。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2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