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爱美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在消费升级的同时,女性的“变美”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也催生一些医美平台,并让该类平台蓬勃发展。
11月中旬,国内互联网医美医疗服务平台新氧科技(以下简称新氧)发布了未经审计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数据显示,新氧第三季度总收入、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9.2%、695.7%。
据分析,新氧业绩增势喜人的背后,既有市场进一步扩容的外部因素推动,也有历史数据偏低等其他原因。甚至将时钟拨回至此前的Q2财报发布时,也是另一番光景。
彼时的财报数据显示,新氧上半年录得收入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18.50%;而净利润为-0.15亿元,亏损同比收窄。与Q3类似的是,上半年业绩增长超过两位数,同样可以归因于2022H1的业绩处于低位。
而回溯新氧过去多年的发展,整体业绩表现似乎并不平稳,甚至营收忽高忽低、净利润时常徘徊在盈亏平衡线左右。尤其是近年以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互联网用户反对制造“容貌焦虑”的呼声越来越大,新氧这个曾经光鲜一时的医美平台,也变得低调暗淡起来。
业绩不稳、盈利困难
早几年,医美赛道可谓遍地黄金,业内人士夸张地形容,甚至俯下身来都能“捡钱”。因此,新氧也经历了业绩高速增长的迅猛发展期。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新氧即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720万元。次年,新氧收入达到 6.172 亿元,同比增长138.0%,并取得 5510 万元净利润。直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新氧在美股上市,其业绩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4.91亿元、0.75亿,同比增长84.70%、90.39%。不过,三年疫情期间,新氧的业绩开始急转直下,不仅营收增长大幅放缓,而且净利润开始告负。
据新氧财报数据显示,2020H1-2023H1,公司营收分别为5.11亿元、8.11亿元、6.09亿元、7.22亿,同比变动4.02%、58.87%、-24.90%、18.50%;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0.13亿元、-0.99亿元、-0.15亿元,分别同比变动90.39%、-144.88%、137.33%、-886.99%、85.35%。
由此可见,最近4年时间,新氧的业绩表现极不稳定,尤其是净利润更是大起大落,如同坐过山车。据观察,2023年上半年新氧净利润大增、亏损幅度大幅下降,也是得益于其成本控制,而非业务开源以及毛利率提升。
财报数据显示,2021H1-2023H1,新氧科技的营业开支(包含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研发费用,其他营业费用)分别为7.03亿元、5.18亿元、5.12亿元,2022H1、2023H1分别下降26.26%、1.15%。
由此可见,最近几年新氧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业绩不稳,而且盈利很难。据分析,新氧的业绩颓势,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国内经济下行,严重依赖线下的医美服务需求疲软。另一方面,近年医美行业的乱象频繁被媒体曝光,消费者对医美等平台的信任度正在打折。
这通过新氧近年的平台运营数据就可以窥见一斑。例如,在新氧业绩相对惨淡的2022年,其业务运营数据也不理想。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期间新氧科技移动端用户、付费医疗机构运营状况也不容乐观,而新氧移动端MAU、付费医疗机构数及季度付费用户数均大幅下滑。
平台运营数据尚未回暖,第二增长曲线难寻
作为互联网医美平台,平台用户数据及商业化运营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映衬平台的业绩情况。
据了解, 新氧科技的主营业务为信息服务、预定服务、设备和维护服务,前两类需要彼此协同,才能在同时提高医美商家广告费部分的营收,以及医美交易中抽取的佣金。而设备和维护服务,主要是针对医美器械。
目前来看,前两类是营收贡献的大头,设备和维护服务营收贡献占比较小。
数据显示,继2022年其平台活跃用户数、付费用户数出现较大波动后,新氧平台在2023年前两个季度的MAU、付费医疗机构数仍在下滑。具体来看,新氧科技移动端第1、第2季度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340万人、300万人,分别同比下降22.73%、14.29%。
更为致命的是,新氧平台的付费医疗机构数量也在大幅下滑。尽管新氧科技并未披露2023年第二季度付费医疗机构数,但2022年Q4、2023年Q1均出现大比例下滑。
2022年Q4、2023年Q1,新氧平台付费医疗机构数为4274家、3133家,分别同比下降了19.77%、40.37%,2023年第一季度下滑幅度增加。
除此以外,能直接带来营收的“支付预付费用户数据”也并不好看。虽然上半年该部分数据略有增长,但是相比2021年上半年,远未“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疫情过后,新氧平台的B、C端核心用户数据,均无明显回暖迹象。因此,其业绩随之下滑,也几乎是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取平台广告费、服务费之外,新氧也在谋求产品与服务多元化,以丰富其营收来源。例如,新氧曾于2021年7月,收购武汉奇致激光84.49%的股份,试图通过投资医美器械“创收”。只是,相比新氧,该公司的业绩规模尚且较小,难以为新氧业绩助力。
此外,新氧还布局了玻尿酸代理、医美公关服务等业务,甚至试图从医美电商平台向产业互联网平台转型。只是,多元化业务之下,新氧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能否因此催生第二条增长曲线,还不得而知。尤其是新氧的业务基本盘根基未稳,便急于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更是令投资者十分担忧,以其“摇摇欲坠”的医美业务,何以支撑其战略野心。
医美行业乱象不止,新氧贩卖不动的“容貌焦虑”
一直以来,医美行业因为乱象丛生而让很多消费者谈之色变。新氧作为行业头部平台,同样充斥着各种违法违规的用户行为。
例如,早在2021年,就有媒体报道称,据天眼查APP显示,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被吴奇隆、华晨宇、张哲轩、鞠婧祎等多名明星起诉,案由多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彼时,新氧平台客服称,系平台部分用户私自在文章中使用明星照片导致平台被诉,公司的相关部门已介入此事。
无独有偶,2022年11月中旬,某法院公告了一则新氧的致歉声明,内容显示新氧未经杨幂许可,使用其肖像用于“新氧”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不实信息和贬损杨幂的内容。
彼时新氧澄清,杨幂没有向其授权使用,两者亦不存在任何合作关系。由此可见,类似侵犯明星肖像权的事件,在新氧屡见不鲜。
除此以外,新氧还因为各种夸张式的“广告文案”,而被指制造容貌焦虑,甚至感觉不适。例如,新氧公司内部的鼓励宣传语如是写道“你:肤白貌美,细腰长腿,每天这么努力,活该这么好看”,有媒体认为,这与“长得漂亮才会活得漂亮”所推崇的价值观如出一辙,分明就是在贩卖容貌焦虑。
而且,不少用户因为“迷信”美容整形,从而导致整容不成反而负债累累,甚至深受其害。也正是因为此类平台的过度承诺,以及承诺难于兑现,从而导致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图源:黑猫投诉,用户反馈手术效果不佳,但最终平台却与机构“踢皮球”
实际上,一些女性及相关媒体早对新氧那一套文案收割套路,变现得十分厌烦。例如,早在2019年新氧上线广告“女人美了才完美,做女人整好”的广告语时,《中国妇女报》曾发文称“一派胡言”、“是可忍孰不可忍”,措辞非常激烈。
也正是因为这些乱象,新氧也经常成为市场监管局的处罚对象。而且,尽管新氧对外声称,入驻其平台的医美机构都经过了专业认证、严格审核。
但是做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在2021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却指出,新氧涉嫌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平台大量录入虚假医生和医院。该类之一,曾在之前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得到印证。
据相关通报,新氧平台就曾涉及虚假宣传医生资历、医疗机构资质荣誉等。例如,2021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1年度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典型案例(第三批)——医美领域不正当竞争篇》直指新氧平台上商家虚假宣传、仿冒混淆等行为。
结语
作为国内头部平台,新氧依靠上线时间早、用户规模大,而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头部效应的影响下,新氧甚至让很多医美机构、有变美需求的消费者,不得不用。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也助长了新氧平台的各种乱象。
因此,即使消费市场反对“制造容貌焦虑”的呼声越来越重,对各种过度宣传的医美文案也早已产生反感情绪,但是新氧平台似乎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从根源上杜绝一些乱象。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愿已经看到问题所在的新氧,有能力也有这种责任感,能早日肃清平台乱象,让消费者变美没有负担,也让投资者对原本潜力十足的新氧,仍然心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