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宏观层面因素影响的日益显著和高效,过往更多关注中观层面供需结构、微观层面资金博弈等因素的期货投研框架亦须加以升级,按全面、系统的标准加以改进自是应用之义。而可借鉴的经典模型则是丰富多彩,仅以宏观大类资产配置范畴为例,已有美时钟、普林格时钟、风险平价、B-L等基础模型可供参考。
上述相关模型试图从宏大叙事角度出发,最终映射到具体资产标的选择与配置。其视角确实高屋建瓴、有助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看似包罗万象,却易水土不服;看似客观严谨,却易主观模糊。显然,其“解释力”与“实战力”二者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割裂。
基于此,我们尝试从“升维”视角,按“自上而下”体系来解构各类顶层投研基础框架,并通过“自下而上”方式来加以验证,以尽大可能理解其适用条件和应用边界、并持续进行迭代优化。
具体而言,本系列专题专注但不限于如下内容:宏观周期、产业周期、基本面量化等。本系列创作空间广阔无垠,而我们的记录可能仅是海面散落如星辰的岛屿,但我们仍希望读者在阅读本系列专题过程中,获得足够启发,在复杂多变的期货市场中找到驶向彼岸的正确航向。
库存周期作为重要的宏观周期,是研判周期与大类资产配置的关键指标之一。2023年,中国又恰巧处于新旧库存周期的过渡阶段,市场对库存周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本文将从库存周期划分、库存周期的拆解、库存周期与经济周期、库存周期与通胀周期、库存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中美库存周期相关性、国内库存周期复盘、以及库存周期与大类资产映射八个方面,全面探讨库存周期分析框架,作为后续国内库存周期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库存周期定量预测模型搭建等专题打下基础。
第1则:库存周期的划分
库存通常是指企业在仓库中实际储存的货物,一般是工业企业避免销售、生产中断,或者节省采购费用而囤积的产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
从总量层面衡量有关企业库存的指标有多种,包括:(1)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数据,(2)制造业PMI指数项下的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项下的存货和产成品存货数据,(4)上市企业按季度披露的企业存货数据。
从统计样本讲,PMI指标是企业经理人主观表述的综合,是从环比角度反映库存扩张或者收缩的程度,并非反映真是的库存状态;GDP支出法中的库存指标衡量的是国民经济层面的存货实物量的变动,覆盖面最广;工业企业存货指标,覆盖了国民经济中31个制造行业和3个公用事业行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及这些企业的产成品存货、半成品、原材料库存,其中产成品存货指标披露历史时间较长,数据最为丰富;上市公司存货指标,是A股4000余家上市企业季报中的存货规模的综合指标,行业覆盖面最广,行业分类最为细致,但受企业上市节奏的影响,历史数据可比性偏低。
从统计方法讲,PMI指数表达方式为环比,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GDP中库存增加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以及上市公司存货数据表达方式多为同比。
从更新频率看,GDP和上市企业存货数据公布频率低,前者按年度公布,后者按季度披露,信息滞后性高;PMI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均按月公布,前者公布时间为次月月初,后者公布时间为次月27日,更新频率想对较高且稳定,历史数据较长。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倾向于采用工业企业的存货相关指标,作为划分国内库存周期的指标。
图1 库存周期相关指标的选取
工业企业库存指标有两类:其一是存货指标,包含产成品、原材料及半成品,历史数据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其二是产成品存货指标,历史数据始于1996年,基本覆盖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7轮完整的库存周期,研究分析价值更高。
对于库存周期的划分,一般采用库存增速的低点到下一个低点,因此拐点的确认有助于精确定位库存周期。这就引申出来表征库存增速的累计同比指标和当月同比指标的对比。鉴于库存是时点数,主流研究机构一般直接采用累计同比数据来划分库存周期。但也有研究认为,当月同比对于库存变动更敏感,能更精准地定位库存周期所处的阶段。
根据产成品存货的累计值与累计同比倒推得到库存当月同比数据。由于产成品存货当月同比指标波动较大,我们采用12个月移动平均的方式平滑曲线。对比累计同比与当月同比(MA12)两个曲线,我们发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当月同比(MA12)的拐点略微领先累计同比的拐点约1个月,仅少数阶段内的波动趋势会出现差异,但基本不影响对完整库存周期的划分。因此,后文分析中,我们依然采用市场主流的方法,即利用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指标来划分库存周期。
图2 库存累计同比与当月同比
第2则:库存周期拆解
库存周期并未简单的均值回归,其背后隐含经济运行的规律。
我们首先采用定量的方法简单对库存周期进行拆解,找出工业企业库存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库存=营收*(库存/营收)=营收*库销比=销量*价格*库销比=(产量-Δ库存)*价格*库销比≈(工业增加值*PPI+误差项)*库销比
Δ库存≈Δ工业增加值+ΔPPI+Δ库销比
即库存增速可以拆解为生产、价格和库销比变化。通过对比库存增速与营收增速可得,大部分情况下,营收增速的拐点基本领先于库存拐点。营收增速又可以简单拆解为生产和物价增速之和。由此可见,生产、物价大概率是库存的领先指标。而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则可以被视为对营收(生产*物价)改善持续性的确认。
图3 库存增速拆解
而工业企业库销比的波动相对较低。工业企业一般倾向于维持何意库存,既保障日常经营稳定,也避免过量库存带来的潜在存货贬值风险。且从数据看,库销比(3个月移动平均)与国内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我们倾向于认为库销比可能与产能一样,是一个更偏向于中周期的变量。因此从3-4年的短周期视角观察,工业企业库存周期性波动的来源是需求(生产)和价格。
我们认为上述分析结果也基本符合宏观三周期嵌套模型的底层逻辑(图4)。
当经济处于处于衰退阶段,即经济增速与物价增速双双走弱,政府大概率推出逆周期调节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央行主动“宽货“以及“宽信用”,将推动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即经济增长(需求)与物价增速渐次回升。当经济进入复苏初期,企业还处于观望阶段,生产安排尚未跟进,此时需求回暖、物价上涨带动营收/利润增速回升,但企业库存仍继续下降,企业被动去库。
当经济由复苏向过热运行,即经济增速与物价增速延续上升趋势,需求回暖的趋势终被产业确认,企业开始扩大生产。届时供给加速释放并超过需求增长速度,企业营收增速与库存增速同步上行,企业主动补库存。此时,逆周期调节政策已让位于顺周期调节政策,“宽货币”和“宽信用”渐次转向收紧。
随着货币金融环境收紧影响显现,需求增速逐步见顶回落,物价可能延续惯性涨势,经济由过热走向滞涨。企业生产存在惯性,且对需求增速放缓持观望态度,导致供给阶段性偏刚性,营收增速先行见顶回落,企业库存被动增加。
随后,需求持续减弱,价格转跌,经济走向衰退,企业被迫减产收缩规模,并主动降低库存。
基于简单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库存周期是需求和价格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库存周期是经济周期的滞后变量。如果将库存周期四象限与美林时钟的轮动对应起来,被动去库≈从衰退到复苏,主动补库≈从复苏到过热,被动补库≈从过热到滞涨,主动去库≈从滞涨到衰退。
图4 库存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经济周期
第3则:库存周期与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反映的产出缺口与物价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而库存周期是需求(生产)与物价周期性波动的结果,理论上经济周期可能对库存周期具有领先性。下文我们将从需求和物价两个角度,分析库存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
中国是典型的投资和外需拉动型经济体。根据GDP支出法计算,2015年-2022年,最终消费(内需)在中国名义GDP中占比稳定在53%-55%之间,资本形成(投资)占比稳定在43%左右,出口占比基本在20%上下波动。从同比贡献看,剔除疫情影响,每年最终消费对实际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稳定在4%上下,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弹性较大,即消费构成经济增长的中枢,资本形成与进出口为经济增长的额外弹性。基于此分析,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中国的库存周期与经济增长三大需求的投资、出口的相关度更高。
图5 投资对中国GDP贡献最大
图6 中国GDP增速拆分
通过拆分中国工业企业库存结构可以发现,我国库存周期启动基本由上游开始,产业链各环节库存增速拐点基本呈现由上游的采矿业/原材料加工业至下游消费品制造业依次出现的特征,这与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的内生运行逻辑基本一致。一定程度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
再观察对比历史数据,中国库存周期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速的相关性有限,但与投资,尤其是地产投资(拿地),以及出口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这使得中国库存周期明显具有“资产规模扩张→销售增长→存货增长”的特征。
图7 中国上游原材料加工业拐点一般早于中下游制造业
图8 中国出口、地产、化工链库存增速
图9 库存周期与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
图10 库存周期与固定资产投资
图11 中国库存周期与拿地周期
图12 中国库存周期与出口
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周期与出口的高正相关性也体现在库存结构与出口结构中。高出口依赖度的行业同时具备高库存贡献和高出口贡献的特征。2022年,我国中游设备制造行业出口依赖度高达21.7%,它同时贡献了44.2%的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以及72%的出口交货值。
图13 工业企业库存结构与出口结构
第4则:库存周期与通胀周期
物价增速与库存周期也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且物价增速拐点基本稳定领先库存增速拐点。在消费驱动型的经济体中,如美国,CPI拐点领先于库存周期拐点3-8个月;在投资驱动型经济体中,如中国,PPI增速拐点对库存周期领先3-6个月。我国属于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体,2012年以前,我国CPI与PPI走势也高度一致,但2012年后,两者走势出现明显分化,CPI波动显著降低,对库存周期的领先性不显著,而PPI对库存周期的领先性依然保持。
图14 库存周期与通胀周期
有研究认为,工业企业库存数据是名义值,受价格影响较大,无法真实反映实物库存的变化。我们采用工业企业库存增速扣除PPI增速的办法,简单估算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后的实物库存增速。鉴于不同行业在存货和PPI构成中权重不同、且不同行业存货计量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上述估算方法实际并不准确,只能作为近似参考。
我们发现,实际库存增速依然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且与名义库存周期走势高度一致,并进一步滞后于物价周期。这在经济逻辑上也可解释,即需求回暖后,价格反应灵敏,随之确认向上拐点,此时,企业尚未来得及反应,供给偏弱,导致实际库存增速继续下滑,此时名义库存受量的影响大于价格影响,名义库存也继续走弱。随后价格继续上涨,名义库存受价格的影响逐步大于量的影响,名义库存先行迎来拐点,实物库存继续回落,最终企业开始调整生产,供给回升,实际库存才随之触底回升,此时量价齐升,推动名义库存加速上行。
图15 名义库存周期与实物库存周期(库存同比-PPI同比)
第5则:库存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
在宏观三周期嵌套模型中,货币信用周期是表征宏观货币/财政政策的周期,体现了政府对经济逆周期调节的效果。理论上来说,货币信用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以及库存周期。历史数据也基本验证了这一结论。
从货币供应角度看,M1与M2是指代货币周期的较好指标。理论上,M1=现金+企业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前者代表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后者包含了商业银行体系的派生信用货币,两者增速差代表了货币供应的活化性,即扩张的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无论是M1、M2还是M1-M2增速差,对工业企业盈利、乃至库存周期均有较稳定的领先性。
图16 库存周期与货币信用指标
图17 库存周期与M1增速
从货币需求角度看,社会融资规模是对国民经济融资总需求的良好表征。存量社融增速的变化,较好刻画了国民经济融资需求的变化。从数据来看,社融存量增速也较稳定地领先工业企业利润、库存周期。这也符合三周期嵌套模型背后的经济运行逻辑。社融结构中,代表工业企业融资需求的活跃程度的票据融资与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走势高度负相关,但拐点基本一致,同样领先于库存周期约1个季度。
图18 工业企业利润与M1、M2
图19 工业企业利润与M1&M2剪刀差(逆序)
图20 工业企业利润与社融
图21 工业企业利润与企业票据融资(逆序)、中长期贷款
第6则:中国库存周期与美国库存周期
中美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其库存周期具有明显的强相关性。统计2000年5月至2023年9月之间的269个月,共有188个月份(70%),中美国库存周期同向共振运行,其中共振补库时间占比36%,共振去库时间占比34%;仅在剩余的81个月份(30%),两国库存周期错位运行。
中美两国库存周期强相关性背后的逻辑是:“美国补(去)库存-中国出口增速回升(下降)-中国经济边际回暖(转弱)-中国补(去)库”,进出口是该逻辑链的传导渠道。
统计数据也显示,中美两国共振补库阶段,中国出口增速明显回升,而中美两国共振去库阶段,中国库存增速往往回落。
图22 2008年以来中美库存周期相关性显著提高,进出口是主要传导渠道
综合前文对库存周期与经济周期、货币信用周期相关性的分析,我们统计了经济周期与货币信用周期相关指标的拐点对相应库存增速拐点的领先程度,汇总了一套库存周期领先指标体系,将作为后续研究如何预判库存周期变化的基础资料。
图23 库存周期领先指标汇总
第7则:中国库存周期复盘
1998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7轮完整的库存周期。由于工业行业数量众多,仅统计局划分的工业大类就有41个,因此每一轮库存周期在总量上可能较为接近,但结构上却会存在较大区别。所以在复盘我国库存周期的时候,不仅需要在总量层面进行复盘,也需要在结构上进行深挖,才能复原每一轮库存周期的真实驱动。
第一轮库存周期(2000年5月-2002年10月,持续29个月):
国内方面,货币信用周期、经济周期均已改善。1998-2000年,持续3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供给侧出清,实现国企脱困,奠定了经济复苏的基础。2000年,我国实际GDP增速结束了连续7年的下行趋势,开始由底部震荡回升。其中,地产投资增速由1999年底的11%左右回升到39%,通胀数据也于2000年1季度转正,通缩周期基本结束;2001年12月中国又正式加入WTO,国际化红利进一步扩大。
国外方面,美国库存周期与国内库存周明显错位。在经历过3个月短暂的中美共振补库后,便迎来了持续10个月的中国补库美国去库阶段,随后进入持续7个月中美共振去库,和持续9个月的中国去库美国补库阶段。
从数据看,本轮库存周期补库强度相对偏弱,库存向上拐点严重滞后于工业企业利润改善时间,被动补库13个月后,便进入持续16个月的去库周期。具体到国内不同行业的库存表现,在本轮补库阶段,出口链条的纺织、化学纤维、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电子设备,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燃料加工、有色冶炼行业等成为行业补库的主要推手。
第二轮库存周期(2002年11月-2006年5月,持续43个月):
国内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实际GDP增速于2004年2季度达到阶段性高点。强劲的经济源于内需和外需的共振向好。一方面方面,人口红利、城镇化、以及房改,共同铸就了房地产“黄金十年”,使之跃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高增带动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行业开始主动加杠杆;最后,加入WTO后,我国出口贸易蓬勃发展。
这一轮持续43个月的库存周期,补库阶段就长达26个月(包含持续4个月的主动补库,和持续22个月的被动补库),剩余17个月为去库阶段(包含4个月主动去库和长达13个月的被动去库)。在这一轮库存周期中,中美库存周期由分化走向收敛,共振补库和共振去库的持续时间达到28个月(65%),错位时间则仅有15个月(35%)。
具体到国内不同行业的库存表现:首先,房地产黄金十年的开启,对本轮国内库存增速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如钢铁、燃料加工;其次,出口链条也对库存增速形成积极的正向贡献,如纺织、化学原料、农副食品、化学纤维;最后是与地产、出口链条间接相关的中游设备制造业也成为补库存的主要推手,如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
第三轮库存周期(2006年6月-2009年8月,持续39个月):
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固定资产投资、社零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发力,经济正走向过热,总需求的持续改善使得第二轮库存周期的去库阶段仅持续17个月,库存增速仅降至15.6%,就开启了第三轮库存周期。因而第三轮库存周期开启时周期特征没有前两轮那么明显,但强度却不低。随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消费、出口在短期内快速降至冰点,国内工业企业库存增速迅速由升转降,2009年8月增速一度跌至-0.8%。
在这一轮库存周期中,中美库存周期高度一致,在中国补库的27个月中,美国库存增速先升后降再升,中美共振补库持续15个月,随后中美共振去库12个月。鉴于出口贸易旺盛、制造业崛起、地产黄金十年,依然是驱动补库的核心力量。因此从补库阶段库存增速拉动贡献来看,第三轮库存周期与第二轮库存周期较为类似,地产投资链的钢铁、燃料加工,出口链的化学原料、农副食品,以及制造业的运输设备、通用设备、汽车、专用设备等行业依然是补库存的主力军。
第四轮库存周期(2009年9月-2013年8月,持续48个月):
第四轮库存周期始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对冲危机影响,全球纷纷推出强力政策“救市”。中国货币信用周期快速由紧缩转向宽松,2008年11月,政府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2009年3月“两会”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总规模高达“4万亿”的两年投资计划。以上政策有效推动了基建和地产投资的大幅回暖,以及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需求的回升,加速了制造业产能扩张。
对比中美周期节奏,本轮库存变化基本同步。在这一轮持续48个月的库存周期中,中美共振补库持续21个月,共振去库持续22个月,仅5个月时间中国补库,而美国去库。
具体到国内主要行业的库存变化,本轮补库阶段贡献居前的行业依然是地产链的钢铁、燃料加工、建材,出口链的纺织、农副食品、化学原料,基建链的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以及制造业的汽车、电气机械。本轮库存周期结束于国内地产小周期的下行、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的退出、以及欧债危机导致的出口链回落。
第五轮库存周期(2013年8月-2016年6月,持续34个月):
2012年后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斜率放缓,其中地产景气度下行,高库存去化困难,制造业中上游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应运而生。2015-2016年,政府相继推出“棚改”、供给侧改革等措施化解地产、制造业供应/产能过剩的问题。同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也陷入瓶颈,欧债危机的阴影未散,以及中国经济增速中枢下移是主要原因。海外主要经济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先后开启多轮量化宽松。此外,2012-2013,全球农作物种植业受到罕见“拉尼娜气候”影响,南北美大豆等超预期减产,农副产品价格超大幅走高。受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轮国内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呈现出高价格、弱补库,强去库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中美库存周期高度一致,持续34个月的库存周期中,有10个月中美共振补库,有22个月中美共振去库,仅2个月中美库存阶段略有错位。
具体到国内主要行业的库存变化,本轮补库阶段对库存增速拉动贡献居前的行业主要是,地产链的钢铁、燃料加工、有色冶炼,基建链的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出口链的电子设备、化学原料,以及制造业的汽车、电气机械等行业。
第六轮库存周期(2016年7月-2019年11月,持续39个月):
国内外经济逐步回暖。我国出口增速回升,期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导致我国出口明显前置;“棚改”货币化让地产行业实现涨价去库,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已明显回升;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刺激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在这一轮库存周期中,出口和汽车产业链对补库的正向拉动,被“两高一剩”行业供给侧改革,以及地产行业主动去库的影响所对冲,工业企业整体补库强度相对偏弱,补库持续时间仅10个月,而去库时间则长达29个月。并且,2017年4月工业企业库存增速到达高点后,并未像前几轮库存周期那样快速回落,而是在顶部徘徊了接近1年半的时间,直至2018年9月正式拐头向下。
在这一时期,中美库存周期再度走向分化,其中美国补库持续时间相对更长。在持续39个月的库存周期中,中美共振补库和共振去库阶段仅12个月(31%),剩余4个月为中国补库而美国去库,以及13个月中国去库而美国补库。
具体到国内主要行业的库存变化,地产链条对本轮补库的贡献度较低,例如,补库阶段钢铁行业对库存增速的拉动作用仅有1.3%;出口链对补库的贡献作用大幅上升,电子设备、化学原料等行业对库存增速的拉动作用分别达到1.6%、1.21%;车辆购置税减征,汽车景气度也较高,对库存增速的拉动作用上升至1.15%。此轮库存周期结束于中美贸易摩擦。
第七轮库存周期(2019年12月至2023年7月,持续44个月):
这一轮库存周期经历的波折较多,期间遭遇三年疫情,导致库存增速波动被动放大。虽然2020年疫情导致经济短暂停滞,但全球各个国家,以美国为代表,迅速推出超常规的宽松政策,天量货币供应、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助力经济快速从低谷爬升,全球总需求大幅扩张。我国作为供应链最完整,且受疫情持续影响最小的国家,出口份额及出口增速出现高增。同时,房企高周转的经营模式继续,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韧性。经济持续向好,叠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瓶颈、碳中和、以及地缘政治,这一阶段海外通胀读数创下40年新高,迫使欧美央行转向全力抗通胀,2022年起,海外货币政策又以较快速度收紧。
在这一轮国内工业企业库存周期中,中美库存周期也再次由分化走向收敛。在持续44个月的中国库存周期中,中美库存共振时间长达36个月(包括20个月共振补库和16个月共振去库),剩余10个月中美库存周期出现错位。
高需求、高物价,以及中美长时间共振补库,导致这一轮国内工业企业补库幅度较强。具体到国内主要行业的库存变化,出口链的化学纤维、电气机械、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对补库阶段的库存增速拉动作用突出,地产链的钢铁、燃料加工及建材退居第二梯队,上中游环节对补库的贡献度较高。这一轮库存周期结束于国内地产周期下行、以及出口增速的回落。
图24 中国库存周期回顾
图25 历次补库存主要拉动行业
图26 中国库存结构划分
第8则:库存周期与大类资产
虽然库存周期是货币信用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滞后变量,不具备预判资产价格拐点的作用,但库存周期在辅助验证经济周期,研判大类资产价格运行方向等方面,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库存周期迎来拐点后进入新趋势的前半段,经济周期、库存周期和大类资产价格将阶段性同向运行,且短期内不会出现转势信号。
统计国内库存周期四阶段,A股和商品在被动去到主动补库阶段,平均收益率更高;被动补库和主动去库阶段,债牛趋势更显著。
统计中美库存周期共振或分化阶段,美国库存周期共振的对国内库存周期强度会起到一定放大作用。商品走势对两国库存周期共振的反应更为敏感,且在两国库存周期分化阶段,呈现出美国补库价格上涨,美国去库价格走弱的特征。A股对两国库存周期共振和分化的反应比较随机,指引信号不稳。
图27 库存周期不同阶段,大类资产表现
图28 中美库存周期共振与分化阶段,大类资产表现
图29 库存周期与万得全A指数
图30 库存周期与国债到期收益率
图31 库存周期与商品指数
本文的是对库存周期的初次深入探讨,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为读者初步介绍了国内库存周期划分,库存周期领先指标体系汇总,以及股债商三类资产在库存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后续,笔者考虑将从(1)量化角度,搭建库存周期指标和预判模型;(2)展望中美库存周期趋势和影响;等方面对库存周期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敬请期待。
主笔人:魏莹
从业资格编号:F3039424
投资咨询编号:Z0014895
免责声明
上述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形式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上述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为兴业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