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会期间,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立下军令状,“小米一定会把车造好”。
时隔9个月,小米汽车终于登上工信部名单。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文件,其中出现小米汽车的身影。
具体来看,小米此次共申报了两种产品型号,分别为BJ7000MBEVA1和BJ7000MBEVR2,新车长宽高为4997mm/1963mm/1455mm,车轴距为3000mm,将采用弗迪电池的碳酸锂电池与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驱动电机峰值功率为220千瓦与275千瓦,首款车型为纯电动轿车。
雷军造车信心满满
新车还未落地时,雷军便对其充满希望,“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计划第一年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按照雷军所说,从2025年至2027年,小米汽车每年至少需要生产30万辆新车。相较其他新势力,小米入场时间较晚,但雷军想要拿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入场券”的决心却不小。
只不过,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小米汽车又该如何抢占中国新能源市场呢?
据某知名汽车博主爆料,小米首款车型定位中大型豪华轿车,售价在30万-40万元,除了配置较高、颜值在线外,小米近期发布的澎湃OS也将登陆车型,随着“人车家”全生态落地,小米汽车的配置足以对抗市场中部分中高端车型。
但手机市场上,小米通过低价高性能将自己订上了“性价比”标签,转行汽车后却剑指中高端市场,高售价也令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星”,有网友调侃道,“那么贵的话,我只能等红米汽车了。”
事实上,汽车市场与手机市场不同,汽车分析师钟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果小米第一款车的定价较低,以后向高端品牌发展会非常难,但如果入局定位高端,后期向下发展有着更多灵活性,“小米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第一款车型将自己的技术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以此来证明小米在汽车圈的竞争力”。
钟师解释道,当下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卷”得十分严重,厂家与产品琳琅满目,小米以新面孔进入汽车赛道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帮助它脱颖而出,否则一般的车很难吸引消费者,当下市场要么拼技术,要么拼价格,所以目前看来小米真正落地还需要考虑很多。
生产资质仍未明确
不过,对于小米的落地,生产资质仍是目前最大的疑惑。
根据工信部文件,小米汽车品牌名为小米牌,但申报的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下称“北汽越野”),产品车尾采用了北京小米的字样。此前,小米汽车因生产资质难落地,传出多家车企将为小米代工,从海马汽车到长城汽车,但最终都被一一否定,如今工信部信息发布,小米的“代工”企业终落地——北汽越野。
资料显示,北汽越野是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汽集团”)100%控股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对于北汽集团为小米代工的说法,市场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资料显示,北汽越野的注册地址为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兆丰产业基地同心路1号,也是其研究院的所在地,但根据工信部文件,小米汽车的生产地址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的小米汽车自建工厂,而非北汽越野的工厂。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记者,关于小米汽车是否由北汽代工的问题,目前还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虽然工信部公开的企业名称为北汽越野,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北汽将为小米代工。小米在北京的自建工厂可能用于生产部分组件或进行研发,而整车生产可能会选择与其他汽车厂商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在汽车行业并不罕见。
钟师认为,小米自建工厂从设备调试到小批量生产再到成熟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所需时间长短难定,若等自建工厂完全成熟后再开始批量交付,对于其定下的上市和交付时间存在影响,此时北汽越野的代工可以帮助小米保证前期的生产环节以及后期的交付。
事实上,小米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否落地至今仍是个谜,对于该质疑,公司并未作出正面回应。根据目前的新能源生产销售新规,企业如果想要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既需要满足国家发改委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还需要满足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虽然此前有消息称北京宝沃的生产资质已经经过特批转让给了小米汽车,但如今由北汽越野“代工”的现象表明,小米汽车在资质问题上仍处困境。
北汽蓝谷产销失利
但不论是否为代工,小米汽车的推进都得到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早在2009年,北汽新能源由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成为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首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彼时,上海还没有特斯拉,合肥有没有蔚来,广州还没有小鹏。
数年后,凭借着多年来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体系和供应链布局,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时以37.92万辆的全年产量位居全国省市第一,占据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27.76%。
但好景不长,2021年正值外资企业特斯拉与国内新势力“蔚小理”快速发展阶段,北京市新能源产量第一的“宝座”易主,去年全年,西安、上海、柳州、深圳、广州的新能源产量位列前五,已不见北京身影,这样的现象与北汽自身的新能源品牌发展失利脱不了干系。
近些年,北京市仅有北汽蓝谷一个“亲儿子”,与上海、合肥等城市相比,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布局相对欠缺。
极狐汽车作为北汽蓝谷旗下重量级新能源品牌,承载着北汽集团开拓新能源赛道的重任,为了助力极狐发展,北汽不吝投入。然而即便坐拥北汽集团资金支持、麦格纳把关设计制造,加上华为合作自动驾驶、宁德时代以及韩国SKI等知名电池供应商的加持,但其销量始终难当重任。
去年11月,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极狐汽车总裁王秋凤因个人原因离职;今年2月北汽蓝谷发布公告人事变动,根据北京蓝谷极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工商登记信息显示,樊京涛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由北汽股份执行董事张国富接任;王秋凤卸任经理,由樊京涛接任。
高管团队的大换血并未能改善极狐的经营情况。今年10月,极狐交付量达到3107辆,今年累计交付量仅有1.76万辆,月均销量不足1800辆。
汽车是北京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亲儿子”产销失利的情况下,北京只能引入造车新势力加快汽车新旧动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