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蔚冰
两次全面降准,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总量工具和结构性工具陆续出招,政策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经济复苏动能转强
随着政策“配方”不断落地,宏观经济整体已经出现转暖信号。
2023年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9%,供给需求双双改善,好于市场预期。若扣除基数影响,从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看,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4%,较二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
在10月20日召开的CMF宏观经济10月数据分析会上,最新数据显示,10月相关数据从经济总体GDP可以看到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经济复苏动能转强比较明显。
在供给侧方面,服务业复苏恢复尤为明显,前三季度看到服务业累计增长6%,其增速比二次产业高1.6%,比整体经济高0.8%。
但在供给侧制造业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内消费层面制造业有形产品消费的恢复增长并没有那么快,另一方面出口低迷,对制造业形成的拖累比较明显。不过,从工业企业利润情况看,8月份当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大幅上升,环比增长达到了25%左右。
在需求侧,能够看到促消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情况是非常明显的。从前三季度看,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是83.2%,三季度当季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达到94.8%,这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消费动能持续转强。
信贷增长持续改善稳健货币政策节奏平稳
自2023年初以来,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加码发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货币政策方面,精准有力且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近期,央行行长潘功胜多次公开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从总量上看,2023年以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从结构上看,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稳经济政策继续显效,后续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的储备性政策也有望及时出台实施,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目前看到的是商品消费有望持续恢复,服务消费潜力继续释放,基建投资正在提速,同时一系列政策快速激发出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也助力了信贷增长的持续改善。以最能体现企业投资信心以及意愿的企业中长期贷款为例,9月份新增1.25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多增80.5%,增速更是高于7月的-45.1%和8月的23.6%。
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存宏观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政经格局持续演化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趋紧,经济筑底虽企稳但尚不牢固。与此同时,二季度以来伴随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等问题进一步凸显,经济修复动能有所放缓,短期内总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也指出,今年下半年以来,M1、M2同比增速不断下降,二者“剪刀差”持续处于历史高位,说明宽松货币向稳增长的传导还存在需求不足这一堵点,实体经济的活跃度仍有待提高。
潘功胜日前公开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把握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市场普遍认为,政策面“加大力度”的定调已经明确。而面对接下来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挑战,政策将如何应对并带动经济进一步复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何让短期企稳态势转化为中长期周期性动力或结构性红利,或需要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