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彤
深圳特区成立43周年之际,又迎来一项重要使命。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又一个国家级规划落地深圳。
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一直让深圳有着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定位。然而,随着科技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扮演重要角色,围绕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前沿开放合作区,既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车轮不断前行的必然趋势。
河套合作区被赋予杠杆和支点作用
河套合作区以深圳河为界,分为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粤港澳三地以湾相融,在大湾区的画龙点睛之处,在深圳与香港的“直接接合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即河套合作区应势而生。
为什么《规划》能落到面积如此“小”的河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合作区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各界认为,随着《规划》落地,河套合作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之下,《规划》被视为针对国际竞争新特点的关键布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明确了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三大发展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各有特色与优势,香港期待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协同开发潜力巨大。
谢来风认为,以“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定位未来,加强与全球科技发展衔接和国际科技合作,也是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仅有弹丸之地的“河套合作区”更被赋予了杠杆和支点的作用。专家认为,只要河套地区的科技创新做得好,将带动深圳产业的未来发展,从而对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发挥支点撬动作用。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动力
新时代赋予了深港合作新内涵、新使命,亟须以河套合作区为突破口和先行区,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其中,深圳的未来是立足深港、面向湾区、链接国际。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可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节点,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河套进行研发和中试、在大湾区实现产业化,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动力源,尤其对于坐拥丰沛制造业资源的广东省而言,更须通过科技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铺平道路。”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众多制造业企业的聚集让建设制造业集群条件具备。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也能够对消费需求形成强大支撑。
其中,收到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引领广东工业发展的先锋。
王先庆表示,广东省已提出培育壮大以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海洋工程装备、农业机械、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强调要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熟的工业体系为广东消费市场带来产业支撑的同时,也促成了集群式发展的需求。”
国家重磅落子 深圳“小”河套迎接“大”未来
关键词: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