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助力,让科学触达更多人

频道:科技财经 日期: 浏览:32011

  非接触式视频心率检测、人机交互系统、人工智能绘画与摄影……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期间,数字技术赋能科普,吸引不少人关注。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科普助力,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更加丰富,趣味性、互动性进一步提升。

  

  在线答题精彩互动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期间,多平台互动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传播得更广。例如,B站开通公众科学日直播专题,网友可以线上隔空进入科研院所活动现场;新浪微博举办“科学冲刺 为你而战”科普竞答活动,以在线答题直播的形式展现跨界科学互动;抖音推出VR全景视频,多侧面呈现科技成果、科普场所等。

  中国科技馆曾与多地科技馆联合举办“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邀请航天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全国20余个科技馆带来生动的航天科普课。

技术助力,让科学触达更多人

  技术创新只是科普手段,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才是科普的要义所在。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认为,科普在手段、方式、机制等方面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技术应用等呈现出交互推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科普需要摒弃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实现全面提升创新。

  据了解,多地持续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科普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并以云上展厅、线上直播等多形式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举办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科技创新活动,充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例如,在2023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上,参观者直呼“科技给飞天梦插上了翅膀”。在活动现场,神舟飞船返回舱VR体验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模拟,带来“点火起飞”“助推器分离”“飞船返回地球”等酷炫体验。

  “冷”知识也“热”起来

  从不断提升科技场馆的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到发挥网络科普的作用,各方持续借助技术手段,加快构建大科普的发展格局,进一步让科学触达更多人。

  如今,短视频平台掀起科普热。比如,“爱科学的吴姥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又皮又萌的奇异博士”将科研实验做成爆款直播……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打开了科普的另一种方式,让“冷”知识也“热”起来。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一直非常看重科普工作,曾多次表示科学家要走出象牙塔,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做到无缝连接。2021年6月汪品先正式入驻视频平台B站,为年轻人科普海洋地理知识,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网红爷爷”。此外,还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加入网络科普行列,组成了囊括地理、地质、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院士天团”,成为目前网络科普领域的一大亮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王文超认为,这种方式会进一步加强观众的学习意识,在视频平台上,内容很具象,很容易分解步骤让观众跟着学习,并且可以鼓励观众实践并拍摄视频上传到平台。

  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传播渠道为科普提供助力,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更加丰富,趣味性、互动性显著上升。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副所长董阳认为,网络科普聚焦青少年的群体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诉求,将网络传播中的时尚形式和创意元素融入专业化科学知识中,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知识传播,可以启迪更多人的科学梦想。

(责编:袁勃、胡永秋)
关键词:科学